加强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 推动青海气象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使青海地区的气候极端化趋势显著,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面临冻土及植被退化、草场沙化、水资源短缺等严峻挑战,青海省遥感学会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青海省“生态文明高地”战略部署,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加强集接收-平台-服务-宣传为一体的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多种生态要素监测及气候影响评估工作,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优化布局,建设卫星直收站及校验场。分别在兴海、湟源建设有1套风云3号极轨卫星地面直收站,在大通建设有1套风云4号静止卫星地面直收站,形成风云系列、MODIS、NOAA、NPP等多源卫星数据实时接收能力。在河南县建成多尺度嵌套土壤水分遥感检验场、在玛多县花石峡镇建设多尺度嵌套积雪遥感校验场、在海晏县建设多尺度嵌套草地遥感校验场。同时,结合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求,编制了“卫星地面直收站运行保障作业指导书”和“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控制程序”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开展生态遥感评估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图 兴海卫星地面直收站

图 海晏草地遥感校验场建设场址无人机航拍图

需求导向,搭建生态遥感服务平台。集成、研发和优化针对多种生态气象要素精细化遥感反演模型,构建基于云计算和并行数据库技术的青海省生态与农牧业气象监测评估预警一体化发布平台,形成省级生产、州县两级应用的辐射格局,提升了产品制作的效率。同时,解决了州县技术薄弱的问题,开拓了州县开展生态气象服务的广度。


图 青海省生态与农牧业气象监测评估预警一体化平台-对外服务界面

服务精细,开展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以生态气象支撑能力和决策咨询服务效益提升为目标导向,持续开展了草地、积雪、湖泊、冻土、干旱等生态要素监测及气候影响评估,主要以青海省、国家公园、生态功能区为对象,制作发布多期生态要素监测及气候影响评估咨询报告及生态公报。其中发布《关于做好小柴旦湖变化监测评估及综合保护利用研究的建议》《关于加强青藏高原季节冻土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建议》两项科技工作者建言,由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上报省委省政府,为政府部门决策和公众了解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 各类生态气象公报


图 青海省科技工作者建言

宣传到位,助力全社会增强生态意识。发挥省遥感学会的科普主阵地作用,利用世界气象日、全国生态日、全国科普日等公众开放日,通过生态气象进校园、生态气象上云端、生态研学入自然等方式多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生态气象知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增强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共绘大美青海画卷。


图 2024年 青海省第二届青少年生态气象研学活动合影


图 2024年 青海省第二届青少年生态气象研学-参观野外试验基地

省遥感学会将继续加强基础接收及校验能力建设,进一步致力于卫星遥感科技创新,推动卫星遥感在生态气象服务业务中的应用,发挥科普阵地作用,打造生态气象、卫星遥感科普新高地,为我省生态气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青海省遥感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