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科普工作的生动实践,紧紧围绕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重大部署,以践行科普为民为宗旨,由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等16家单位共同主办,西宁市科协、城西区科协承办的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科普日青海主场活动9月17日在西宁市城西区唐道下沉广场正式启动。全国科普日期间将通过“12345”系列科普活动为我省公众奉上一道精彩纷呈的科普盛宴。
立足群众所需,展示“看得见”的科普成果。突出价值引领,围绕用科普讲好新时代青海故事,展示我省科普惠民的成果。一是聚焦重点,展示亮点。设立生产生活成果展,展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为我省六类重点人群中的农牧民、妇女、老年人三类人群等重点人群带来的生产生活的新变化。二是强化引领,凝聚合力。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参与科普,打造学会科普专区。2022年度青海省科协一流学会、特色学会等15个学会在现场进行宣传,搭建科技工作者和公众沟通交流的平台。三是深化推动,促进提高。把握生态关键词,围绕美丽新青海建设,集中展示反应青海美丽生态的摄影作品,举办“生态科普”专题知识讲座,组织“垃圾分类小能手”互动及守护大美青海——猜名答题等体验游戏,开展“高原精灵”百人长卷手绘参与活动等,为公众普及青海生物多样性的科普知识,增强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引领公众做环境保护的促进者、生态文化的传播者、绿色家园的建设者。
聚焦群众所想,举办“摸的着”的科普惠民活动。围绕卫生健康、生态科普、防灾避险等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打造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可参与可体验的科普惠民活动。一是助力全民阅读,开设“科普图书角”。为公众免费提供各类生态、应急、健康主题及《知识就是力量》、《青海科技报》等汉藏双语的科普书籍和报刊。二是提高健康素养,组织爱心义诊。省内外专家通过为公众提供健康服务,开展心脑血管、糖尿病、眼科等方面的健康义诊活动,展示高科技检测仪器,让公众感受科技带来的健康改变。三是普及应急知识,开展科普宣传。青海省蓝天救援队通过现场演示应急救护过程,讲解应急科普知识,让公众直观学习应急知识,了解在高原特定环境下灾害危险来临时,需掌握的科学知识。
着眼群众所盼,提供“可体验”的科普互动。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创新科普宣传形式。一是举办“科技奇妙夜 点亮科学梦”科技馆之夜活动,开启科技嘉年华活动序幕。设置无人机体验区,通过无人机足球表演赛让具有科技感的智能飞行器启发公众的科学思维。二是开展航空航天专题宣传。展示火箭模型、中国航天科技知识展板、设置航天员卡通造型打卡区等互动体验的形式为公众讲解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成果,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三是设置“科创荟”科普互动区,科技志愿者引导青少年朋友通过参与科学小实验、手工制作等,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紧扣群众关切,打造“12345”科普盛宴。自200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青海省开展以来,已成为我省规模宏大、覆盖广泛、有较强影响力的群众性科普活动。今年是全国科普日20周年,我省打造了“12345”系列科普活动即:举办1场“全国科普日”青海主场活动,同步推进数字科技馆、“云上科普日”2个线上活动,开设生态科普、健康科普、应急科普3个主题活动分会场,开展省科技馆专项活动、第四届“中国飞天梦-科普万里行”、“科普进寺庙”集中示范、农技协科普专项活动等4项科普专项活动,实施市州、主办单位、科普阵地、企业科协、学会科普等5项联合行动。系列科普活动将在9月17日—10月10日期间在全省各地集中开展,切实为公众奉上一道道有品质、有内涵、有格调的科普盛宴,在全社会广泛营造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的良好氛围,让全国科普日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群众喜欢、影响力大、服务面广的品牌科普活动,助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