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9个县(区)被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日前,中国科协印发《关于命名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决定》,命名了全国480个县(市、区)为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我省9个县(市、区)榜上有名。分别为西宁市城中区、大通县,海东市乐都区、民和县、互助县,黄南州尖扎县,海南州贵德县,海西州德令哈市、乌兰县。继2021年海北州祁连县获批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后,目前,我省共有10个县(区)成功创建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科普示范县建设是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具体举措,是基层科普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区域全民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青海省科协以创建科普示范县(市、区)为契机,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建立完善省级、国家级两级创建机制,通过省级创建,为国家级创建夯实基础。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科普示范县认定管理办法和考评细则,指导符合要求、标准的县(市、区)县区开展创建工作。各创建地区加强组织领导,将创建工作与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建立考核与表彰奖励制度。省级、各创建县区落实配套项目和经费,推动重点创建任务落实落地。

通过创建工作,县域科普工作覆盖面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普阵地进一步拓展、科普工作队伍进一步壮大。目前,示范县共建有乡镇基层科协组织78个,村(社区)科普工作站302个,建设科普示范基地45个、科普示范社区18个、特色科普学校17个、基层科技馆6个,发展科技(科普)志愿者6800人,组建科技服务团队72个,建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52个,重点打造“科普进寺庙”“科普六进”等主题科普活动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科普活动500余场。

下一步,青海省科协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精神,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35年)》要求,以县域为重点,充分发挥科普示范县的带动效应,通过形式多样科普服务,构建普惠创新、全面动员、全民参与的社会化大科普格局,不断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高质量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供稿:省科协科普部,起草:格玛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