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5.95%,比2015年的3.24%提高了2.71个百分点,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4.5%”的目标任务。
“十三五”期间,我省在实施《青海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过程中都有哪些做法,取得了哪些效果,积累了哪些经验?日前,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青海省科协主席王彤。
记者:我省组织推动《纲要》实施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彤:省委、省政府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谋划、高效推进,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了《纲要》。青海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由“十二五”时期的21个增至27个,省市(州)县(区)均成立工作机构,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任务,夯实保障措施,纳入市州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开展专项督查,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联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明确了经费投入标准,省级科普经费投入达到人均2元,市州级科普经费投入达到人均1元,县(区)级科普经费投入年度不低于20万元。五年来,全省科学技术普及支出5.09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24.5%,为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经费保障。
记者:我省公民对科普的兴趣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彤:我省坚持重要节日节点普惠科普与日常科普相结合,持续开展科普宣传,突出省情特色开展生态科普宣传活动,拓展服务半径开展流动科普活动,广泛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知识有奖问答,激发了公众对科学的热情。调查显示,公民对科技发展信息感兴趣的程度较高,对卫生健康感兴趣的公民达93.5%,气候与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应急避险均超过85%;网络信息技术、军事国防、前沿科技均超过70%。理性求实的科学文化氛围正在形成,75.6%的公民赞同“科学技术既给我们带来好处也带来坏处,但是好处多于坏处”等观点。公民理解支持科技创新,80.5%的公民赞成“公众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支持,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础”。公民十分认同科学家的贡献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84.6%的公民赞同“科学家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应急科普工作都呈现出哪些亮点?
王彤: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利用全省2.82万个应急广播大喇叭播报汉、藏、蒙等语言疫情预警和各类科普防控宣传信息106.3万余(条)次。使用“科普中国”内容信息资源,发布科普知识、辟谣信息和视频27.6万条(次),发放疫情防控宣传折页等超过50万份(册),省级科普传播总阅读量超过333万次,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青海贡献。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我省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水平增长情况?
王彤: 针对青少年、农牧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夯实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稳步提升。2020年,我省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均超过“十三五”预期发展目标。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在稳步增长的同时,呈现出不同的群体特征。从城乡分类来看,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高于农村居民,分别为8.04%、3.57%,城乡差距小于全国总体水平。从性别分类来看,男性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高于女性公民,分别为6.76%、4.59%,性别差距小于全国总体水平。从年龄分类来看,中青年群体科学素质水平较高,且随年龄增长呈依次递减状态。从受教育程度来看,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明显提升,大学专科及以上达到了17.38%,高中(中专、技校)为10.19%,初中及以下为 3.23%。
记者:《纲要》实施中重点工程进展如何?
王彤:“十三五”期间扎实推进了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社区科普益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普信息化、科普产品助力工程,科普人才建设工程等6大重点工程,不断夯实公民科学素质基础建设,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普公共服务,促进了科普服务的公平化、普惠化、精准化。五年来,我省创建了5个全国科普示范县,11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各类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作用发挥明显。调查表明,我省传统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深入人心,新形势下科普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服务得到了公众普遍认可。70%的受访者对所在社区的科普环境表示满意。
记者:“十三五”《纲要》实施工作积累了哪些经验,获得了哪些体会?
王彤:“十三五”期间,在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中,我们总结了五点体会:一是省委、省政府重视是前提。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四大班子高位推动,为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证。二是协调联动是关键。坚持联合协作、强化统筹协调,整合汇聚资源力量,形成了强合力、重实效、效益好的科普联动工作格局。三是加大投入是保障。省市(州)县(区)三级科普经费投入达标,为推进《纲要》实施、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彰显特色是优势。保护生态是青海的生命线,铸牢民族团结进步是青海的硬任务。全省上下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点,围绕地域、民族特点开展《纲要》工作,彰显了人无我有的特色优势。五是普惠共享是根本。加大流动科普工作力度,提供“科普中国”等高质量科普公共产品和优质科普公共服务,着力推动基层科普、大众科普工作,是打通青海科普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招。
记者:在《纲要》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困难与挑战?
王彤:作为欠发达地区,艰苦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微小的经济总量、薄弱的发展基础,是制约我省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十三五”期间,虽然我省为推进《纲要》实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普供给机制尚不完善,现有科普资源数量和质量难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二是城乡、区域、群体间全民科学素质发展不够平衡,农村低于城市,青南地区低于东部地区。三是农牧民、妇女科学素质低于城镇劳动者和男性,公民科学素质整体偏低,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
这些短板弱项制约着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提升,有待进一步整改和提高完善。